作者:朱國鳳)

Sam到醫院探視骨折住院的好友,發現大廳的一台自動櫃員機前排著人龍,一些不方便刷卡繳費的人,幾乎都提領了一疊鈔票走去旁邊的出院櫃檯。Sam心想,「不是有全民健保,為何住院還有這麼多的花費?」

 

等他探視過好友後,才從好友的經驗中了解,有好幾種情況都會造成住院帳單大增。譬如1.在急診室等不到健保病床,只好自費升等(雙人房自費差額至少12千元)、2.非健保給付的自費手術、醫材、醫藥。如果需要聘僱職業看護,還要另外準備每天兩千元起跳的預算。

 

Sam的好友說,雖然勞保也有提供住院的「傷病給付」,但若非因為職業而造成的傷病住院,即使是按最高投保薪資計算,每日獲得的傷病給付也只有約7百多元,根本無法貼補實際的開銷。

 

Sam這時才感覺到「社會保險」的不足,動念是否也應該買醫療險了。但是當他開始研究時,又陷入了一團迷霧。因為他發現,醫療險的種類多元,給付內容複雜。


醫療險分類表


由於人生有老、病、死、失能四大風險,配置過多的資源在任何一種風險,都會對其他風險的保障產生排擠效應。因此建議按預算多寡、保障範圍大小、發生機率高低,分階段購買醫療相關的保單。

 

小標:第一階段:住院醫療險

 

住院醫療險過去概分成兩種型態:「實支實付」與「日額給付」。前者是指住院所產生的醫療費用(病房費、手術費、雜費等),都可憑診斷證明、收據正副本,在保額限度內請領理賠金;後者則是依照住院天數*購買的保額(單位數),向保險公司請領理賠金。

 

單純的實支實付型保費最便宜,但目前市場已少見這類產品,保費較貴的「二擇一型/混合型」成為主流。也就是理賠時擇優選擇「日額給付」或「實支實付」,保戶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給付方式。

 

要提醒的是,「實支實付」是保險公司在個人的「投保額度」內,進行理賠給付。譬如投保的額度是:「毎日病房費1千元,毎次手術費用限額3萬元,毎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6萬元」,就可以在前述的「投保額度」內用多少賠多少,而不是無上限理賠。

 

這筆限額的理賠金,具有填補一定程度的住院損失功能,可以當作保障住院風險的第一道防線。

 

小標:第二階段:重大傷病險

 

行有餘力後,第二道防線可以考慮「重大傷病險」。因為人近中年時,罹患重大傷病的機率也跟著增加。

 

然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重大傷病已演變成病程長,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,健保提供的醫療給付僅能提供基本的治療,想要使用副作用較少、復原期較短的藥物或新型手術治療,則須由民眾自行負擔,這時「重大傷病險」就能派上用場。

 

「重大傷病險」較「重大疾病險」、「特定傷病險」保障項目更廣,主要是根據「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項目」。只要經過醫師診斷,符合項目與條件時,就能請領「一次給付」、或是「月月給付」,可以拿來支付生活費、看護費、或特殊醫療費。

 

Tips重大傷病險,保障哪些範圍?

https://www.nhi.gov.tw/Content_List.aspx?n=28193BF5D75C9B18&topn=5FE8C9FEAE863B46


小標:第3階段:防癌險

 

多年以來,惡性腫瘤(癌症)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。就以2021年的統計,癌症占總死亡人數28%,其中有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。特別是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保戶,接著可以考慮防癌險。

 

相信保戶會有疑問,「有了『住院醫療險』、『重大病險』,還需要『防癌險』嗎?」

 

首先以「住院醫療險」而言,保障範圍只限「住院期間」。而癌症治療中的「放射線治療」、與「化學治療」,通常不需要住院。但是放療或化療都會讓病患體力虛弱,進而影響工作,若有「防癌險」理賠,就有本錢專心抗癌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很多專治癌症的標靶藥費相當驚人。長達數月的療程,因大多不是在住院期間發生,所以若僅有買「住院醫療險」,是無法申請僅限在住院期間發生的「雜費給付」。但若是有買「防癌險」,就不用煩惱如何籌措這筆動輒上百萬元的標靶藥費了。

 

再就「重大病險」而言,雖然保障範圍有包含「癌症」,但根據不少研究發現,不少癌症患者的中風機率大增。若不幸先罹癌、後中風,或是先中風、後罹癌,「重大病險」都只能理賠其中一項。

 

小標:把握三大原則,用較少預算、買較多保障

 

醫療風險雖然可以分階段轉移,但保費加總下來,仍是不小的負擔。在預算較不足時,建議採取三項原則,有助於「用較少預算、買到較多保障」。

 

原則1:先買定期型,行有餘力才買終身型

很多保戶會認為,晚年更需要醫療保障,因此優先選擇終身型。由於同樣的保障內容,終身型保費比定期型高,所以要視個人能負擔的預算進行選擇。

 

建議年輕時先買定期險,買到足夠保障。在終身醫療險的購買年限55~60歲前(視繳費年期而定)加買終身型。

 

原則2:選擇單純的醫療險

如果保單的給付項目有「身故保險金」、「祝壽保險金」、「所繳保費加計利息返還」等,都會讓醫療險的保費暴增。小資族如果想要用有限預算、買到最多醫療保障,建議還是「專款專用」,放棄「醫療保障+拿回保費」的念頭。

 

原則3:分批買,保障勝過統包買

有些保單採取「統包式」設計,也就是將「住院醫療險」、「重大病險」、「防癌險」一起販售。乍看防護網很大,但代價是費率偏高,反而讓個別的醫療保障縮水。建議還是分批買,才能發揮最大保障。

上一頁